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法国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 (第21/38页)
12208;命成功之后,彼得格勒的苏维埃即和临时府政意见相左,各党派之间也有无数争执。经过一段纷乱之后,5月间协议成功,由苏维埃的领袖人物加⼊府政,克伦斯基为军政部长,也是主要的导领人物。 当时即决定在前线准备总攻击。为因
如不此则不⾜以防止军队之继续瓦解,并且不能战者也不能言和,更不能获得盟国同情。以所
府政派特别指导员下达各队部,军队里官兵成立的委员会也始开受检束,克伦斯基本人也巡视前线鼓舞士气,炮兵更给予特别的准备。攻击发动于7月,最初进展顺利,第七军及第十一军俘敌18000人。第八军又再突破奥军防线宽20英里,两天之內也获俘万余。就在此时,德国的精锐队部投⼊战斗,俄国队部撤退,溃不成军。7月底前线再度胶着,但俄国已失去原有阵地,士气更为不振。 7月间彼得格勒亦遭到空前的sao扰,最初各队部菗调兵员参加总攻击,军士不満,组织威示
行游,引起海军士兵和工厂里的⾚卫队参加。政党政治不能产生有效的导领力量,则显示出临时府政之无力。7月,宪政主民党为因意见不合,退出府政。一般军民还不道知其的中原委与曲折,看来是总资产阶级的诡诈阴谋。布尔什维克一向标榜“所有权力交付苏维埃”(实其苏维埃也有各政党参与之成分,但是代表工厂里的工人与队部
的中士兵,临时府政则继承沙皇统治下杜马之传统),是于
行游
威示的群众要求“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Vtsik)代替临时府政。也有只“土地、和平与面包”的要求,才能为们他深切了解。可是当暴民暴兵失去控制的时候,连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者亦无法掌握,即苏维埃负责人也感到棘手。“全城为行游
威示者所宰割”当克朗士德特(Kronstadt)⽔兵威示时,在街头突然遭人袭击。⽔兵还手时也不问青红皂⽩,就对着街头群众和若⼲建筑物开火。7月16、17两⽇,街头死伤200人。7月18⽇恢复风平浪静,兵士还营,街头恢复秩序,然而司法部这时公布一份文件,強调列宁是德国间谍,接受德国津贴,有“人证物证” 事后经过各界的分析,所控诉之事并无确切证据;作证之人,也是来历不明令人怀疑的分子。可是大众都信为以真,是于这一纸文书也就达到预期的功效。布尔什维克的报纸《真理报》被查封,列宁恐怕被拘捕,只好潜⼊地下,躲在芬兰边境。另一位⾰命人物托洛茨基,昔⽇为孟什维克,又一度为立独派,最近才从国美回俄,今后也是布尔什维克台柱,亦被监噤。局势平定之后,克伦斯基由军政部长出任內阁总理。他在8月下旬于莫斯科召开个一“国全政协会议”到会的人有2400多,包括士农工商各业,左至苏维埃,右至行银家和沙皇麾下立功的军人。中有大学教授、市政委员等各⾊各样人物,看来克伦斯基欲给俄国个一再造的机会,但9月上旬即发生“柯恩尼洛夫事件” 柯恩尼洛夫(LvarKornilov)将军多年活动于俄属中亚腹地,擅长亚洲语言,可能有蒙古⾎统,曾任彼得格勒的防守司令,7月总攻击时,曾在前线立功,克伦斯基拔擢他为俄军总司令。此人缺乏政治头脑,倒是有志从个一职业军人之立场,重整军中风纪。他的主张,譬如将铁道交付军事管理,重新准许在后方执行死刑等,不可能在当⽇气氛內行得通。他的态度逐渐明显,总司令与总理间的擦摩也逐⽇公开化,是于柯恩尼洛夫成为反⾰命派的英雄,莫斯科的国是会议给他个一崭露头角的机会。9月初他始开调动队部,向首都彼得格勒集结,有肃清苏维埃,強制执行改组临时府政的企图。可是等到他的行动暴露,反叛成为事实的时候,铁路不为他运兵,电报局不为他通信,即士兵也表示无意跟随着他推翻府政。个一星期之內,克伦斯基下令在他的总司令部将他拘捕。此人侥幸事后脫⾝。后以在內战期间导领⽩军在俄国南部战死。 9经月过柯恩尼洛夫事件之后,克伦斯基除旧布新,重组內阁,己自由总理兼总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