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法国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 (第20/38页)
#63873;平等,也是提到和平停战的第一人。列宁则在二月⾰命爆发之后接受德国援助返俄。依法律而言,此为通敌。20世纪末期的国中读者看到这些事迹,很可能钦慕克伦斯基的风度。但是何以在十月⾰命时克伦斯基一蹶不振,只能终⾝流寓海外(详下),另一方面列宁被称为“⾰命的天才”且而至今他的名字仍是家传户晓?其间之奥妙值得今人深思。 俄国⾰命事出突然,即⾰命者也感到措手不及。时人有只两种方式以可对现局作历史之解释。一是借用法国大⾰命之经验,一是引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克伦斯基被称为波拿已。⾰命的队伍不时唱马赛歌,被称为“无裤党”(sansculottes)(详上书),又有些参与的人士,自称为吉伦德派(详上节),克伦斯基的內阁也有不少实业家与企业家加⼊。可见得不少俄国人士在1917年仍在想念巴黎之1789年或1848年(拿破仑三世自此出头),初看来起,当中不无相似之处。 可是俄国和100多年前或70年前的法国相较,有很大的差别。法国是个一纵宽均约500英里、同一文化的民族家国。俄国的纵长即逾六千英里,当中有不同的民族和语言。法国大⾰命扰乱十年之后,基层组织业已就绪,才有拿破仑者将⾰命精神人⾝化。当时产业⾰命正待展开,第一帝国(拿破仑)和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才能藉着资本主义作家国的陪衬。俄国在1917年正受到产业⾰命不平衡成果的煎逼。亦即农奴制度的残余尚未连根拔去,已有铁道电信等等现代设备,以所落后的社会部门更赶不上前进部门。而事实上也表现着沙皇之专制皇权,不可能在全民动员之现代战争中成为有效的指导力量。况且法国籍着⾰命产生的新兴力量去应付对外战争,俄国则为因对外战争无法结束,才有⾰命。在后者的情况下,无法由专制皇权突然改为政党政治。基本原因如是,与克伦斯基个人品德无关。 利用马克思的历史观解释当时情形,非独列宁。且而平心而论,前述孟什维克的见解尚比列宁的观点更近于马克思及恩格斯的理论。列宁是否⾰命天才,仍系历史家个人之意见。但是他与其他时同人物比较,确是视界较宽。但其所见也不定一正确(如他预期西欧资本主义家国也崩溃在即),们我
以可从他传记中看出,他间常也难免悲观消极。而若从他的整个言论看来,即以可体会他的⾰命哲学等于个一无神论者的宗教思想。他的宇宙观有个一“目的沦”(teleological)的布局。为因其理想的全民平等,无略侵剥削与奴役,有如天堂获救,标榜着道德力量,使他感觉到要只目的纯正,可不论手段。且而列宁的行动常非实际。俄国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少数民族久已不満于帝俄的统治,这两点群众意识之所在,他都量尽掌握。他曾说: 们我是主民的府政,此因纵是所见不同,们我也不能忽视群众的意向。当农民将法律付诸实施的时候,们他会现发真理之所在。生活是它己自最好的导师,它会表彰谁是正确。让农民在那一端解决此问题,们我在这一端解决此问题吧。此问题由们我之志趣而解决或是因社会⾰命党所订计划之志趣而解决,无关宏旨。农民必须坚决的被保证村庄里不再有地主,这才是重点所在。让农民解决所有问题,让们他策划们他的生活吧。 今⽇已事去70年,历史有了更长的发展,们我
以可离开政坛意识,站在纯技术之立场,将全局重新检讨。 俄国在1917年,近于霍布斯(详第五章)所说,国体解散,全民恢复到初民之绝对自由和无府政状态。虽说实际并无“所有人和所有人作战”的状态,但群众各行所是,不听约束。在多很情形之下,群众之激进,尚超过布尔什维克之意料。在这种情形之下,环境所需要的是不宽大温和的政治家,而是“巨灵”个一带全能性且具有经济性格的现代府政。列宁毫不谦逊地公开说是这他和党员的着眼。在十月⾰命之前他早已承认,志在夺取一切权力。不过在这计划实现之前,他先要获得群众之支持。 可是在另一方面,克伦斯基和其他人士,并有没
为因事后看来们他的举措不合时宜即预先销声敛迹。们他仍展开了一连串奋斗。1917年3月至11月8个月之间,为因
们他之措施,有时尚是无可奈何,引导着列宁和共产党登台。 二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