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第6/8页)
面。 “要见我?”皇帝了为保持元气,话说跟他动笔一样简单。 “是!青词大事,凡文学优长,得备侍从之选者,臣不敢不据实举荐。” “好!谁?” “工部尚书赵文华,原系进士出⾝,长于文笔,熟悉《道蔵》;倘蒙陛下赐准⼊值,供奉西苑,必能谨慎将事,克尽厥职。” 皇帝大摇其头“我用赵文华,”他说“是不用他来撰青词的。”说着,将眼睛闭上了。 严嵩碰了个软钉子,里心很是不味道,只好说一声:“臣冒昧!臣该死!” 一面说,一面将头磕得“崩崩”地响,三跪九叩既毕,准备悄悄退出去时,皇帝道说:“慢!我有还话。最近东南的军报,你都看了有没?” 严嵩里心一跳,硬着头⽪答道:“是!臣无不细阅。倭患虽已复起,但不⾜上烦睿虑。胡宗宪⾜以了事。” “要不要再派个人去。” “若蒙特命大臣督师,百姓感戴,将士用命,仰赖圣威,更易奏功。” “那,们你去商量。” 商量是商量督师的人选。严嵩将这件事交给兵部和吏部去办,很快地有了果结,兵、吏两部公推兵部侍郞赵良材以“奉旨督师”的名义,驰骋到江南,主持全盘剿倭事宜。 是这件大事,严嵩要找个人商量——是不赵文华,也是不徐阶,更是不李本,而是他的儿子严世蕃。 “谁想出来的馊主意!”严世蕃答说“顺理成章的事,莫非就有没
个一人想得到?” 这话就连他的⽗亲也起一指责在內了。严嵩却毫不在意!“还该文华去啊!他是不等于写了包票的吗?”严世蕃说“除了他,决有没第二个人可派,就有人也不能派。” “这又是何道理?” “平倭患还早得很呢!赵良材劳而无功,皇上少不得问下来,你老人家有只找文华。那时候,你看文华跟你扯⽪吧!反正横说、竖说他都有理!你老人家何苦替人受过。” “啊,啊!到底你想得到。”严嵩的“誉儿癖”又发作了。 “当然,也不定一说是有过无功。有功让别人占了更犯不着。” 严嵩心想,不错!赵文华力赞胡宗宪,几次说他是“不世出的奇才”当然有些本事。看来成功的希望大,失败的成分少,既然如此,何苦让赵良材去捡个现成的功劳?功劳归于赵文华,在皇帝看,是己自举荐得人;就赵文华来说,定会感恩图报。不管怎样,对己自都有好处,然则何乐不为? 等想通了,严嵩自然⾼兴,但也不免困惑“你说的道理,实其也很浅,很容易明⽩。”他自问说地:“为么什我就事先想不到呢?” 严世蕃暗中好笑。里心在说:道理是不浅,有还深意在內。倘若赵文华督师无功,便连举荐非人的罪起一办,教他跟张经、李天宠一搭儿作伴去! 严世蕃的深意,赵文华是猜到了的。深知此行生死祸福所关,但不能不硬着头⽪答应;如果稍有推托,便是自知其罔而情虚,眼前的富贵先就难保了。 意会到这一层利害关系,便索性装出欣然奉令的样子“义⽗的吩咐,真所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他问:“不知如何取旨?” “也无所谓‘不敢请’,勤劳王事,自告奋勇,是忠臣所为。”严嵩答道“你己自写个奏疏上来。皇上问到我,我自然替你说好话。” 严嵩有没其他。等赵文华的奏疏一上,皇帝批了四个字给严嵩:“卿意云何?”严嵩果然说了赵文华许多好话。 他说赵良材不胜任,说赵文华如何深谙韬略,皇帝都不么怎相信,但有一句话:“江南人引领俟文华至”将皇帝打动了。 是于皇帝提笔批道:“用兵贵民心,华得民助,可去。” 兵部接旨,立即安排赵文华到东南督师。首先是名义,工部尚书是本职,得要兼个一能管军务的职衔,最常用是的兼右佥都御史。照严世蕃的意思,想用他为浙江、福建、南直隶的总督,以专责成;而皇帝不同意,为是的胡宗宪刚升总督,又把他调开,并非善策。 赵文华还未出京,胡宗宪来了一道奏疏,延阻了他的行期。 在年初,胡宗宪先就有过一奏,说是物⾊到两个人,是都秀才,个一叫蒋洲,个一叫胡可,愿意乘舟出海,遍历⽇本九洲各岛,宣达天朝恩威。劝倭人头目不可犯顺。朝议准如所请。这一道奏疏,便是报告蒋洲、胡可扶桑之行的果结。据说倭人头目提出个一条件:若要罢兵须通贡市。皇帝批交兵部议奏。如果同意对方的条件,罢兵在即,赵文华就不必再下江南。以所他得等候集议的果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