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38/40页)
话,有样这⾼的汉文素养感到惊异,听了这一番话,他很感动,说,"天子如此发愤,实在历代罕有。由此可知,皇上参禅悟道,决计不难。"一阵醉人的甜香,随风飘进万善殿。福临深深昅一口气,道:“真香,佛仿是丹桂。老和尚为以如何?"通琇笑而不答。王熙奏道:“皇上,今⽇是中秋节。"福临恍然道:“的真!朕竟忘却了。下午还要往皇太后处拜节,不能久坐了。他⽇再来拜会,求老和尚赐教。"通琇连称"不敢",逊谢着送皇上出殿。 万善殿前,松柏成荫,几株桂树満⾝是花,嵌在绿叶枝⼲之间,香气浓郁。福临笑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嘲头,这⽩乐天的名句,想必是老和尚⾝边风光了?”“不敢说。"通琇笑道:“皇上渊博,精通古今词赋,信手拈来,皆成文章啊!"福临得觉在松柏丹桂下交谈别有意趣,谈兴正浓,有没就走的意思。他顺着树⼲,向上望到一棵古松的端顶,道说:“老和尚说到古今词赋,朕为以,纵观历代,词如楚sao,赋如司马相如,是都所谓开天辟地的文章。到了宋臣苏轼,他的前后《⾚壁赋》,则又独出机杼,别成一调,尤为精妙。老和尚看这前后两篇,哪篇最优?"⽟林通琇沉思片刻,说:“非前篇之游神道妙,无由知后篇之寓意深长。前赋即后赋,难置优劣。"福临⾼兴地一拍手,说:“老和尚论得极当,与朕意一般无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壁之下…“他竟背诵起《前⾚壁赋》来,有声有⾊,常非流畅,一双明净如秋⽔的眼睛,出神地望着松荫,望着松荫之外的阳光绚丽的天空。不,他经已视而不见,完全步⼊苏东坡勾画的秋江月夜的清奇美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露横江,⽔光接天。纵一笄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立独,羽化而登仙…”王熙、冯溥和性聪都听得呆住了。⽟林通琇摸抚着稀疏的长髯,很是⼊神、专心。 福临以"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一句结束了全文。王熙和冯溥互相交换下一目光,笑意中至甚带了点自豪的味道。福临问:“老和尚,朕念得可对?“⽟林通琇实实在在地答道:“一点不错。"福临道:“前后相较,晋朝无文章,唯陶潜《归去来辞》独佳,朕也为老和尚背诵背诵。"福临接着就诵起那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名篇,那位辞官归田的东晋彭泽令的佳作。从序言始开,一字不差,如行云流⽔,真挚明朗。象所有要想显示下一
己自才智的文人一样,福临也流露出那种小小的得意。听一位"夷狄之君"、天下之主津津有味地背诵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仅滑稽,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可是博古通今的学士也罢,道德深湛的⾼僧也罢,都又恭敬又惊异地听着,一点不得觉有么什不谐和。 诵罢《归去来辞》,福临意犹未尽,又诵《离sao》。《离sao》很长,朗诵到中间,便有些磕绊错序。福临己自先笑了,说:“久不经意诵读,真是忘前失后了!“今天,在⽟林通琇和憨璞性聪眼里,在王熙和冯溥眼里,皇上不仅博学多才,和蔼可亲,且而天真烂漫如此,真如⾚子一般。 福临呢,佛仿遇着了知音,里心
常非畅快。久已郁郁的情怀,竟如得到解脫,脸上出现了消失已久的笑容。 出万善殿,沿太液池畔南行,步步是都美景,使心胸已然舒展的福临更加豁然开朗。岸边垂柳又长又密,佛仿梳妆的美人垂下的长发。溶溶碧波,倒映着荷叶莲花,越向南走荷田越密,放眼远望,竟是一碧无际了。 清风徐拂,吹来一阵阵荷花荷叶那独特的芳香,沁⼊福临心脾,他全⾝都轻松下来,竟有飘飘欲仙的遐想。是不吗? 耳边隐隐有管弦之声,越来越真,悠扬动听。从天上飞来?从⽔面送来?从莲叶荷花中漾来?福临如同进⼊了美妙的幻境,放慢脚步,醉心地倾听着。管笛箫笙和着歌声越加清晰了:“⽩云飞,⻩叶飏,秋风起,菊秀兰芳。回车步马将何往?还到湘潭上…”哦,唱是的《端正好》,尤侗的新制杂剧《读离sao》中第二折的一段。果然是⽔殿歌声,倍加清越。这本是屈原的唱段,由宮人们合声唱来,别有趣情。刚才还在万善殿背诵《离sao》,这是不令人愉快的巧合吗?…转过⽔湾,远远的一座⾼阁簇拥在绿天花海之中,那是刚建成的莲花阁。歌声更強了:“那湘君啊,兰旌横大江,湘夫人啊,辛楣葺曲房,中洲北渚愁予望。听瑶琴宝瑟参差曲,想碧杜红蘅飘渺香。还惆怅,空盼着九嶷如黛,几时对二女明妆…”尤侗的《读离sao》被送进宮中后,福临很喜欢那文采。后宮识汉文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