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37/40页)
然的表情,细长的眼睛里那超凡脫俗的光亮,使福临象发热的病人在额前突然敷上冰雪一样,心下的躁乱顿时化尽,无比清慡。他带了几分敬仰说:“从古以来,治理天下是都祖祖相传,⽇理万机,不得闲暇。如今朕好学佛法,从谁而传?"⽟林通琇道:“性聪来书,称皇上佛心天子,久修梵行,慧性敏捷,时以万几之暇,体究禅宗。今蒙皇上召对,果如所言。老僧观皇上,乃金轮王转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性,信仰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故为天下之至尊。"听一位⾼僧样这揄扬己自,福临里心
常非⾼兴,笑道:“朕想前⾝的确是僧。如今每到寺院,见僧家明窗净几,是总低回不忍离去。”“皇上夙世为僧,未曾忘却习气。"⽟林通琇点头道。 福临兴味更浓:“朕再也不能与人同睡了。凡临睡时,都命一切诸人出去,才能睡得着。若闻得一些气息,则通夕辗转不寐。”“此亦习气使然。有睡诀云:先睡心,后睡眼。”“老和尚此诀真古今未发之妙!"福临欣然又问:“参禅悟道后,人有还喜怒哀乐么?”“逆之则怒,顺之则欢。”“大都如此,参禅有还何难?"福临笑道问。 “也不难。不见庞公云:难,难,千石油⿇树上摊。庞婆云: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却是灵照超过庞公、庞婆。”“正是。参禅学道,不需别处寻讨,但二六时中,向穿⾐吃饭处会,行住坐卧处会,于此平常心即是道,无憎爱心即是道。不需截根盘之固执,钻骨髓之治疴,冷地里然忽觑破,始信从前都枉用了功夫!"福临心顺口服地赞道:“老和尚说是的!哦,请问,寿昌无明和尚与云门湛然和尚俱有⾼名,果真悟道善知识吗?”“二老悟不由师,而知真行卓。无明和尚有偈云:冒雨冲风去,披星戴月归,不知⾝里苦,难虑行门亏。至于湛师,则云流天空,事过即忘,尤称无心道人。"福临称羡不已,又问“有还个雪峤和尚,听说他性情真率,从不事事,末后示寂又分十超脫。老和尚可知此人?”“雪大师乃老僧的先法叔。丁亥年八月十九⽇微疾,次⽇亲书一纸示众云: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脫去了。到二十六⽇酉时,果然索茶饮,口唱雪花飞之句,奄忽坐化。“福临听着,无限神往。⾼僧那圣洁的、超凡脫俗的事迹,神秘而富有诗意,对他这个在红尘欲海中沉浮得伤心、厌倦的人,有着无比的昅引力。他问起的几位老和尚,是都江南有名的大师,不但佛学精深,诗文素养也都很⾼。福临情不自噤说地:“朕极喜雪峤大师书法。先老和尚磬山与雪峤师兄弟书法孰优?"⽟林通琇淡淡笑道:“先师学力既到,天分如不;雪大师天资极⾼,学力稍欠。故而雪师少结构,先师乏生动,互有短长。先师常对琇讲:老僧半生务作,运个生硬手腕,东涂西抹,有甚好字,不过亏我胆大罢了!"福临笑道:“这正是先老和尚以所擅长书法的所在!挥毫时若不胆大,则心手不能相忘,到底欠于圆活。老和尚书法也极好,字画圆劲,笔笔中锋,不落书家时套。不知老和尚楷书曾学么什帖来?““通琇初学⻩庭不就,继学遗教经,来后又临夫子庙堂碑。 一向不能专心致志,故无成字在胸,往往落笔就点画走窜了。"福临道:“朕也临此二帖,么怎到得老和尚境界。”“皇上天纵之圣,自然不学而能。但通琇辈未获一睹皇上笔下龙蛇势耳。"福临立刻命侍臣就案上研墨,把笔架宣纸放在书桌上。他选了一支大笔,迅速濡毫,写了个一"敬"字。他写得来了趣兴,起立往八仙桌上,连书数幅大字,和尚和学士都凑过来看。福临搁笔,拿了后最一幅给⽟林通琇看,笑道:“这幅如何?"⽟林通琇也笑了:“此幅最佳,乞皇上赐给通琇。“福临笑着连说"不堪不堪",通琇已从福临手上轻轻拽去,连连致谢说:“恭谢天恩。"福临笑道:“朕字不⾜道,崇祯帝的字才真可称佳呢。"他立命小內监取崇祯字幅和书桌上的常读书过来。 福临拿崇祯的字幅一一向⽟林通琇展示,赞不绝口。 ⽟林通琇不住地看,不停地点头,不说么什。这正是他的特点:皇上不问,他决不強自奏对;即使回答,也不涉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好坏,显示出清净无为的佛门弟子的格,这就更使福临钦佩。 福临又指着內监抱来的十多部书,道说:“这些是都朕读过的书,请老和尚看看。"通琇细细翻看一遍,《左传》、《史记》、《庄子》、《离sao》以及先秦、两汉、唐、宋、元、明著作,无不毕备。通琇不由合掌笑道:“皇上博占通今,真乃夙世之大智慧!"福临微微叹息,道:“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因而失学。十三岁上,九王谢世,朕始亲政,但批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辰牌至午,除处理军国大事外,经常读到夜晚。不过顽心尚在,多很不能熟记。每到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过⾎。从老和尚来,朕才不苦读了,今唯广览而已。"⽟林通琇确实动了真情。他原先只对这个夷狄之君能说流利的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