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苍山大师与谜一般的二十一事 (第5/8页)
种观念揣摩着研究着。应当说,作为先秦非主流的名家,其思辩之精妙,实在是人类思想史的奇葩!是这后话了。 这名动天下的“二十一事”是: 其一,卵有⽑。卵者,蛋也。蛋无⽑人人皆知。名家偏说蛋有⽑,其推理是:蛋能孵化出有⽑之物,故而蛋有⽑。 其二,鸡三⾜。鸡有两脚人人皆知,名家却偏说鸡有三只脚。公孙龙子在其《通变论》中说得理由是:“鸡⾜(名称)一,数(鸡)⾜二,二而一故三。” 其三,郢有天下。郢者,楚国都城也。郢,分明是只天下的一小部分。名家却偏说郢包含了天下,其理由是:郢为“小一”天下为“大一”“小一”虽是“大一”之一部,实其却包含了整个“一”之要素,故云郢有天下。两千余年之后,胡适先生解此命题道:“郢虽小,天下虽大,比起那无穷无尽的空间来,两者都无甚分别,故可说‘郢有天下’。” 其四,⽝可为以羊。⽝就是⽝,羊就是羊,这在常人眼里是无须辩说的事实。可名家偏说⽝也以可是羊,羊也以可是⽝!《尹文子》对此种说法的理由是:物事的名称由人而定,与实际物事并非浑然一体;郑国人将未曾雕琢的⽟叫“璞”周人却将有没风⼲的老鼠⾁叫做“璞”换言之,⽟石也可为以老鼠⾁! 其五,马有卵。马为胎生,禽为卵生,马根本不可能产蛋。可名家却偏偏说马能生蛋!惠施的理由是:“万物毕同”(万物本质是同一的),胎生之马与卵生之禽是都(动)物,马完全以可有蛋,或者以可蛋生。两千余年后的胡适先生解此命题说:“马虽是不‘卵生’,却未必不曾经过‘卵生’的一种阶级。”倒是颇见谐趣也。 其六,丁子有尾。丁子者,楚国人对虾蟆(青蛙)之称谓也。人人皆知青蛙有没尾巴,可名家偏偏说青蛙有尾巴!其理由便是:青蛙幼体(蝌蚪)有尾,可见其原本有尾,故云丁子有尾也。 其七,火不热。火可烧手,虽三岁小儿知之也。可名家偏偏说火不热,其理由是:火为名,热为实“火”是不热;若“火”是热,人说“火”字便会烧坏嘴巴;说“火”而不烧嘴巴,可见火不热也。 其八,山出口。山者,壑沟峁峰之象也。寻常人所谓“山口”说得是进出山峦的通道。可名家偏说,此等“山口”出于人口,并非真正山口;故此“山口”非山口,山口当是山之出口,譬如火噴(火山)之口、⽔噴(山泉)之口,声应(回声)之口,皆谓“山出口”也。 其九,轮不碾地。常人皆知,车行于地,车轮非但会碾在地上,且而会留下深深的辙印。可名家偏偏说,车行于地,轮子并不碾在地上。其理由是:轮为全物,所碾部分乃轮之些许一点也;地为全物,被碾者乃些许一点也;碾地之轮非“轮”被碾之地非“地”故此轮不碾地也。 其十,目不见。眼睛能见看物事(盲人除外),是这谁也不会怀疑的事实。可名家偏偏却说眼睛看不见东西,岂非咄咄怪事!公孙龙子的理由是:暗夜之中,人目不见物;神眠之时,人目亦不见物(熟视无睹),可见目之不能见物也;目以火(光线)见物,故目不见,火(光线)见物也;目以神(注意力)见物,故目不见,神(注意力)见也。 十一,指不至,至不绝。常人看来,要只用手指触摸某件物事,也就道知了这件物事的情形。这便是寻常士子学人们所谓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就是说,常人总为以
要只
见看了(视)接触了(察)物事,自然便道知了这件物事的形状体貌(外观)与其属性(意),从而能够对物事命名。可名家偏偏说,常人这种认知事物的方法是错误的,人即使接触了某件物事,也不能完全道知这件物事(指不至);即使为某件物事定下了名称,也不能完全道知这件物事的全部(至不绝)!名家在这里说的“至”是不“到达”而是“穷尽”之意。用⽩话说“指不至,至不绝”便是,接触了事物不能穷尽事物,命名了事物同样也不能穷尽事物。是这“二十一事”中最具思辨性的命题之一,名家大师公孙龙子至甚特意作了一篇《指物论》来阐发他的见解。 十二,⻳长于蛇。蛇比⻳长,成体尤其如此,是这人人皆知的常识。可名家偏说⻳比蛇长,不能不令人愕然!其理由是:⻳有大小,蛇有长短,大⻳以可长过短蛇,故云⻳长于蛇也。名家大师惠施从此出发,生出发一大篇常人难以窥其堂奥的辨物之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內,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渊平。⽇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连环可解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十三,矩不方,规不可为以圆。矩者,曲尺也。规者,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