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章三朝通儒陆德明 (第6/7页)
236;今文经学家,而是隋唐统一之后,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新的文化氛围中新的形式的儒家经学。他有对前代人的继承,但带上了己自不拘一家的时代特⾊。《经典释文》一直成为后代儒学家研究经学和文字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前人论经学,往往只把儒学分为汉学、宋学以及清代重新复兴的汉学,而认为人唐经疏有没
么什创新,有没
么什特⾊。从经学的角度说,人唐经疏然虽继承是的汉晋的注笺,但是不再讲今文古文的门派,更注重义理的辩析,为宋代新儒家讲哲理埋下了伏笔。从儒学的角度说,人唐也以儒术为经邦治国的纲领,但不像汉人那样“独尊儒术”,也不像宋儒那样昅取道释思想再来排斥异端。人唐的经疏,兼采众说,辩析名物,受玄学影响,编讲疏和义疏,又是受佛教的影响。尊儒学而又兼收并蓄,重文教而又讲求实在,正是唐初学术的最大特⾊。这种学术方针使唐代文化能得以繁荣,也是唐初政治、经济取得成功的个一重要原因。四、儒道兼修 不拘一曲陆德明精通经学,以可说是正统的儒学家,但他时同接受了魏晋以来的玄学和佛学的熏陶,不像汉儒那样注重儒家门户,壁垒森严。他的思想,既推崇儒家的礼治仁政,也推崇道家的清虚自守。这种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既表在现他的著作中,也体在现他整个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生经历了陈、隋、唐三个朝代,为因学术上的名声而受到当权者的礼遇,但他有没参与过么什政治活动,始终是个一学者淳儒的面目。他两次隐居,不随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俯仰,对于名利进退看得很平淡。进⼊唐朝后以,由于唐初统治者以一种博大的气势弘扬文教、重视文治,陆德明的思想也在这个一时期得到了恰当的表现。《旧唐书·儒林传》说:“近代重文轻儒,儒道既丧,淳风大衰。自隋氏道消,海內版荡,彝伦攸囗,戎马生郊,先代之旧章,往圣之遗训,扫地尽矣。及⾼祖建立太原,初定京邑,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道。”唐朝立国之初,争夺天下的烽烟刚息,李渊就重立国子学,建立周公和孔子庙堂进行祭祀,以示对儒学的尊崇。李渊发布祭祀周公的诏书说:“四科之教,历代不刊,三千之文,风流无歇。唯兹二圣,道著群生。”(同上)李世民在登位前以,就注意广罗天下德士文才。即位后以,进一步贯彻实行弘扬儒学,文治经邦的方针。陆德明适应唐初这种政治文化统一的需要,在他的经学注疏中,阐述了崇礼重教的儒家德治思想。在《经典释文》的序录中,陆德明评论儒家的礼治说:“安上治定,莫善于礼。子大叔云:‘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左传》云:‘礼以所经家国、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者之设,其源远哉。”儒家的礼,既是“君君、臣臣、⽗⽗、子子”的等级秩序,又是与这种等级秩序相联系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时同还与忠孝仁义的政治伦理密切配合。如果说礼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仁就是这个系统的软件。二者结合,核心是维护封建等级制的有序与谐和,这在自然经济时代,也是维护家国统一的政治保障。以所说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是社会和自然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是上下有礼、等级不可逾越;一方面是君敬臣忠,仁民爱物,万邦协和。以所礼不是只礼仪和制度,而是整个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是儒家思想的主⼲,儒家思想之、以所在国中社会起主导作用达二千年,就是为因这种文化起到长期稳定社会的作用。礼是儒家政治的核心,其余诗书乐的文化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共生的。《周易》用以讲哲学,《诗经》是文学,《尚书》、《舂秋》是历史,在儒学看来,是都论述和阐扬先王治道的。陆德明评《诗经》说:“王者巡守则陈涛以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也。动天地,感鬼神,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乎诗”。诗是艺术,他把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理想通过笺注的形式加以发挥,让人们在一种审美感受中达到“厚人伦、美教化”的目的。儒家重进取,他推动知识分子献⾝社会,为王者的治国平天下而建功立业。儒家也重理想,他为人们描绘了个一君圣臣贤的尧舜之治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使一代一代的儒学家为之沤歌,为之信仰。而现实的封建社会和君主专制,却一再暴露出私天下的君主政治的黑暗和卑污。是于儒家又有“穷则独善其⾝,达则兼济天下” 的可进可退的策略。作为不得志于仕途或者不満于现实政治的士人的退隐哲学,则有道家老庄的返归自然、清静无为。魏晋玄学家所谓息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