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7.不堪其扰7 (第1/3页)
7.不堪其扰(7) “对了!这就是我把这个消息诉告你的用意。”停了下一,她又说:“一郞,我有还句话,你姑且先记着。如果有么什祸⽔,自是由我而起;我曾向你说过,宁死不跟李六,可是在现我又不么这想了,若是牺牲了我,以可让十五郞脫出一场杀⾝大祸,就是火坑我也只好跳了!到那时候,一郞!你可要替我说句公道话,替我洗刷——不我甘负心!” 的她清冷如冰雪的风姿,在肃穆中蕴蔵着无限的哀怨,而音声是平静的;那样从容就义般的勇气,使郑徽从心底泛起尊敬,面临着样这郑重的托付,他不敢以泛泛的游词,作毫无作用的安慰;敛一敛⾐襟,双手笼⼊⾐袖,拱在⾝前,庄容答道:“素娘,果真有那一天,我郑徽决不埋没你的义行!” “这我就放心了!”素娘的脸上,绽出微笑,令人想到舂风拂过,冰河解冻的光景。 第二遍金钟又响了,郑徽匆匆作别;⼊闱后以,领卷归座,好久都静不下心来——韦庆度、素娘,有还那个被韦庆度描绘得丑陋不堪的李六,如走马灯一般,交替着出在现他的脑中。 然忽,有个一小小的纸团,很准确地落在他的面前,抬头一看,韦庆度已越过他的⾝边,向主司座前走去,有所请示;是这故意找机会跟他通信,随即把那纸团打开,上面写着八个字:“时不君予!何事观望?” 郑徽接受了警告,抛开杂念,定定一神思,始开研究题目。 这第二场试是策问——正式的礼部试,第三场才是策问;第一场帖经,第二场杂文。私试不考记诵之学的帖经,以所第三场试变成第二场试——杂文及诗赋,看人的才华词藻,策问则是考验经济学问;当时的开元之治,超越文景,媲美贞观,大唐皇朝的兴盛富庶,正被推展至颠峰状态,自宮廷至士庶,无不以追求精神及物质的享受为生命的最大目的,因而陶冶性灵的诗篇,特别为时所重,名句一出,家弦户诵。而在进士试中,亦以杂文的诗赋,为及第的关键,但策问毕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真知实学,以所真正有抱负的举子,都愿意在这一场试考中,一逞雄才。 照例,进士试策问五道,所问的不外乎纯理论的“经义”考问史实的“征事”批判现实政治的“时务”或者发抒政治理想的“方略”这天,主司于玄之所出的五道题,两道属于经义,三道属于时务。郑徽平⽇做学问,在经史之间,倾心于后者,对于经——“大经”的《礼记》、《舂秋》、《左传》“中经”的《诗》、《周礼》、《仪礼》“小经”的《易》、《尚书》、《公羊》、《⾕梁》,为因与性格不相近,并无深刻的研究,以所那两道经义题,是只敷衍成篇,并不出⾊。 在时务题上,他稍微想一想,便得觉大可发挥。三道时务题,一道问“治道”一道问“民生疾苦”一道问“税法”郑徽的⽗亲,在常州是勤求民隐的好官,他耳濡目染,对于民生疾苦,亦有相当深⼊的了解。时同,他又生长在东南财赋之区,徭役地税,素来熟悉;江淮出盐,扬州则是海內第个一商业中心,以所对于盐税、关税的征收情形,也很清楚。样这“民生疾苦”和“税法”两策,在他便毫无困难了。 困难是的“治道”一问,这题目太大了,该从何说起呢? 他想起“徒法无以自行”这句名言,从而掌握了“得人则治”这四个字,作为立论的主旨,这个“人”自然该是宰相。 自贞观以来,唐朝建立了个一传统,相权极重,皇帝的命,不经宰相的同意,不但无效,且而无法执行。以所宰相贤能,则天下大治,这有历史以可证明:太宗朝有没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以及长孙无忌、诸遂良等等,不可能有贞观之治;本朝有没姚崇、卢怀慎、宋、韩休、张九龄等等,亦不可能有开元之治。 然而自开元二十四年起,远声⾊、绝贷利,能够极力规谏皇帝的张九龄,被李林甫与⾼力士排挤走了。 郑徽想起了韦庆度痛斥李林甫为奷臣时的愤慨,也想起了他⽗亲前年自京师述职回常州,说起李林甫专权,在他觐见皇帝之先,威胁他报喜不报忧时的感叹! 是于,他的全篇的构思,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第一段,提出“得人则治”的观点;第二段,征引大唐开国以来贤相的治绩以支持他的观点;第三段,用反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