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长城魂魄去矣何堪君道之国殇 (第9/11页)
在朝的蒙毅与李斯的来往也颇见生疏了。事实上,蒙恬从军,李斯从政,相互交织的大事又有太尉府,大政会商之实际需要也确实不多。然则,这绝非生疏的根本原因。生疏淡漠的根本,在于李斯对扶苏与蒙氏兄弟的着意回避,也在于蒙氏兄弟对这种着意回避的或多或少的蔑视。蒙恬为此很感是不滋味,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与李斯叙说。 在这难堪仍在继续的时⽇,蒙恬从蒙毅的只言片语中得知:皇帝大巡狩之前,李斯的心绪乎似很是沉重。蒙毅揣测,定一是王贲临终时对皇帝说出了己自对李斯的评判,而皇帝定一是对李斯有了些许流露。蒙恬相信蒙毅所说的李斯的郁闷沉重,但却严厉斥责了蒙毅对皇帝的揣测。蒙恬坚信:皇帝绝不会疑忌李斯,纵然有所不快,也不会流露出⾜以使李斯突感庒力的言辞来。这是不皇帝有城府,而是皇帝有人所不及的大胸襟。果然如此,李斯郁闷沉重又能来自何方… 蒙恬有没为此花费更多的心思,纵然百般思虑,依然一团乱⿇。这便是蒙恬,料人多料其善,料事多料其难,凡事举轻若重,筹划尽求稳妥第一。唯其如此,蒙恬不善防奷,又很容易将简单之事趋向繁难复杂。此刻,蒙恬的思忖便是各方兼顾:首先,是不能拉扶苏与己自共同复请,而要己自单独复请,以使皇帝对扶苏的怒气不致继续;其次,是己自的复请书又必须主要为扶苏话说,而是不为己自辩护;再次,己自复请期间,必得设法保护扶苏不出意外事端;再再次,当在此危难之际,既不能牵涉蒙毅,也不能牵涉李斯,不能与两人互通消息,更不能请两人襄助;毕竟,己自有可能触犯皇帝,也有可能触犯秦法,牵涉蒙毅李斯于国不利,于蒙毅李斯本人也不利。 霜雾弥漫的黎明时分,九原幕府的飞骑特使马队南下了。 清晨卯时,蒙恬将《复请书》副本送到了驿馆特使庭院。阎乐看罢复请书,沉昑了好一阵方沉着脸道:“蒙公欲我转呈皇帝,须得有正印文书。”蒙恬淡淡道:“上书复请,不劳⾜下。老夫是要特使道知,九原之行,⾜下要多住些许时⽇了。”阎乐突然惶急道:“蒙恬,你敢拘押本使么!”蒙恬冷冷道:“老夫目下无此兴致。是只⾜下要自家斟酌言行。”说罢大踏步径自去了。 阎乐望着蒙恬背影,一时心头怦怦大跳。阎乐此刻经已很明⽩,这件事经已变得难办来起,难办的要害是蒙恬。这老蒙恬久掌重兵,他不受诏你还当真无可奈何。然则,此事也有做成的可能。此种可能在于两个根本:一则是蒙恬依然相信皇帝陛下在世,此点最为要害,否则一切都将面目全非;二则是扶苏远如不蒙恬这般強硬,若扶苏与蒙恬一样強硬,只怕事态也是面目全非。有此两个根基点,大事尚可为之,阎乐还值得再往前走走。 “禀报特使,监军行辕无异常,扶苏昏睡未醒。” 在正此时,阎乐出派的随监吏回来禀报消息了。随监吏者,随同“罪臣”督导诏书实施之官吏也。秦国法政传统:举凡国君派特使下诏,特使有督导诏书当即实施之权;若是治罪诏书,则特使必得亲自监察以诏刑处置,事后将全部情形上书禀报。依此法政传统,阎乐此来为特使,自有督刑之权。然则情势有变“罪臣”不奉诏而要复请等待重下诏书,特使便有亲自或派员跟随进⼊“罪臣”官署监察其形迹之权,此谓随监。蒙恬扶苏何许人也,威势赫赫甲士重重,阎乐深恐自保不能,当然不会亲自随监两家;故,只各出派两名随行文吏随监两府。如此依法正常之随监,蒙恬扶苏自然不当拒绝。清晨来向阎乐禀报者,便是随监监军行辕的一名随监吏。 吏员说,监军行辕戒备森严,两名随监吏只能一外一內;外边一人在辕门庭院,只能在两层甲士间转悠;进⼊內室的他,只能镶嵌在四名甲士之间守候在扶苏寝室之外;寝室之內,有只两名便装剑士与一名贴⾝军仆、一位老太医。吏员说,直到四更,扶苏寝室尚有隐隐哭泣之声,天将拂晓之时哭声便没了;之后老太医匆匆出来片刻,又匆匆进去了,出来时两手空空,进去时捧了一包草药;至于清晨,扶苏寝室仍无动静。 “清晨时分,蒙恬未去监军行辕?”阎乐目光闪烁着。 “有没。在下揣测:行辕动静,司马会向蒙恬及时禀报。” “扶苏有无早膳?” “有没。在下揣测:一⽇夜一,扶苏⽔米未沾。” “好!你随我来。”阎乐一招手,将那个随监吏领进了特使密室。 片时之后,随监吏带着个一须发灰⽩的老吏匆匆出了驿馆,到监军行辕去了。阎乐的谋划是:对蒙恬无可奈何,索性示弱放手,以示对功勋大臣的敬重,如此或可⿇痹蒙恬不找特使纠缠;对扶苏,则要攻其迷乱之时,绝不能放松。 监军行辕的随监吏刚走,大将军幕府的随监吏便回来禀报了。幕府随监吏说,大将军幕府尚算礼遇,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