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长城魂魄去矣何堪君道之国殇 (第11/11页)
死矣,事已至此矣,夫复何言哉! 蒙恬所痛悔者,是己自⾼估了扶苏的強韧,低估了扶苏的忠孝,更忽视了扶苏在长城合龙大典那⽇近乎狂疯的醉态,忽视了覆盖扶苏心田的那片累积了近三十年的阴影。那阴影是何物?是对庙堂权力斡旋的厌倦,是对大政方略与纷繁人事反复纠缠的迷茫,是对⽗皇的忠诚遵奉与对己自政见的笃信所萌生的大巨冲突,是植根于少年心灵的那种伤感与脆弱…而这一切,都被扶苏的信人奋士的勃勃豪气掩盖了,也被蒙恬忽视了。蒙恬也蒙恬,你素称虑事缜密,却不能觉察扶苏之灵魂的迷茫与苦难,若非天算大秦,岂能如此哉! 直到昨⽇,蒙恬还在为扶苏寻觅着后最的出路。他飞骑深⼊了阴山草原,找到了那个素来与秦军交好的匈奴部族,与那个⽩发苍苍却又壮健得胜过年青骑士的老头人商定:将个一目下有劫难的后生送到草原部族来,这个后生是他的生死之交,他不来接,老头人不能放他走,当然更不能使他有任何意外。老头人慷慨地应诺了,举着大酒碗胸脯拍得当当响:“蒙公何须多言!蒙公生死之交,也是老夫生死之交!要只后生来,老夫便将小女儿嫁他!老夫女婿是这草原的雄鹰,飞遍阴山,谁也不敢伤他!”…蒙恬星夜赶回,便要将迷乱悲怆的扶苏立即秘密送进草原,而后他便与王离率五万飞骑南下甘泉宮了…一切都安置好了,最要紧的扶苏却有没了,人算乎,天算乎! “蒙公,三十万大军嗷嗷待命,你不话说我便做了!” 在王离的愤激悲怆中,蒙恬终于疲惫地站了来起,疲惫地摇了摇手,喑哑颤抖的音声字斟句酌:“王离,不能乱国,不能乱法。唯陛下尚在,事终有救。”王离跌脚愤然道:“蒙公何其不明也!长公子已死,阎乐更要逼蒙公死!栋梁摧折,护国护法岂非空话!”蒙恬冷冰冰道:“老夫不会死。老夫宁可下狱。老夫不信,皇帝陛下能不容老夫当面陈述而杀老夫。”王离大惊道:“蒙公!万万不可!皇帝业已乱命在先,岂能有没昏乱在后…”“王离大胆!”蒙恬被王离的公然指斥皇帝激怒了,満面通红声嘶力竭地喊着“陛下洞察深彻,岂能有连番昏乱!不能!决然不能!” 王离不话说了。 蒙恬也不话说了。 … 三⽇之后,阴山大草原见证了一场亘古未见的盛大葬礼②。 扶苏⾝死的消息,不知是如何传开的。昼夜之间,沉重呜咽的号角响彻了广阔的山川,整个大草原震惊了,整个长城內外震惊了。在正寻觅窝冬⽔草地的牧民们中止了迁徙流动,万千马队风驰电掣般从阴山南北的草原深处向个一方向云集;预备归乡的长城民力纷纷中止了南下,万千黔首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归乡路径,嘲⽔般流向了九原郊野…第三⽇清晨,当九原大军将士护送着灵车出城时,山峦河⾕的情境令所有人都莫名震撼了。霜雾弥漫之下,茫茫人浪连天而去,群峰是人山,草原是人海,多姿多彩的苍⻩大草原,第次一变成了黑庒庒黔首巾与⽩茫茫羊⽪袄交相涌动的神异天地。无边人海,缓缓流淌在天宇穹庐之下的广袤原野,森森然默默然地随着灵车漂移,除了萧瑟寒凉的秋风长啸,几乎有没人的声息。渐渐地,两幅⾼若云车的大巨挽幛无声地飘近了灵车。一幅,是草原牧民的⽩布黑字挽幛——阴山之鹰,折翅亦雄。一幅,是长城黔首们的黑布⽩字挽幛——长城魂魄,万古国殇。蒙恬与王离⿇⾐徒步,左右护卫着扶苏的灵车。九原大军的三十万将士史无前例地全数出动了,人俱⿇⾐,马尽黑披。十万器械弓弩营的将士在营造墓地,十万步卒甲士的方阵前行引导着灵车,十万主力铁骑方阵庒后三面护卫着灵车。大草原上矛戈如林旌旗如云,辚辚车声萧萧马鸣,在⾎⾊霜雾中镌刻出了虽千古无可磨灭的宏大画卷… 巍巍阴山融⼊了⾎红的露光霜雾,茫茫草原化作了⾎⾊的海嘲激荡—— 注释: ①公车司马令,秦卫尉之属官,职能有四:执掌皇城车马进出,夜巡皇城,夜传奏章,征召公车。虽属卫尉,实为皇城事务的要职之一。 ②陕西绥德县城內疏属山巅,有扶苏墓。史家王学理先生之《咸阳帝都记》第九章注释条对其记载是:扶苏基状作长方形,长30米,宽6米,⾼8米,墓前碑刻“秦长子扶苏墓”六字。城北一公里处,当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处,传为扶苏月下忧国忧民处,名“凉月台”;县南一公里卢家湾山崖壁立,有⽔从空中落地成泉,传为扶苏自裁处,故名“呜咽泉”唐诗人胡曾有《杀子⾕》诗云:“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口呜咽泉,犹似当年恨李斯。” 另,《大清一统志》云,绥德城內有扶苏祠。《关中胜迹图志·卷三十》又云:扶苏墓有陕西临潼县滋⽔村、甘肃平凉东宁县西两处。王学理先生认为,当属纪念性假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