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8章:茫然不解的叙述 (第2/3页)
085;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分十放纵。平江被围困的后最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果结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明皇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明皇率军攻⼊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后最,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明皇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明皇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建立伊始,华中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一片凋敝。对此情形,明皇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明皇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明皇对们他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在现重要是的休养生息” 1370年,明皇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府政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有还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时同也开发了边疆。 了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明皇分十重视兴修⽔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明皇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国全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明皇出⾝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明皇还分十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宮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己自。按惯例,明皇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金装饰,明皇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员官报告说用不了多很⻩金,明皇却说,他是不吝惜这点⻩金,而是提倡节俭,己自应作为典范。在明皇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皇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明太祖实录》第92卷写道,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明皇给南京的员官下了一道圣旨,让们他找一块空闲土地,盖260间瓦房,供有没住房的南京人居住。个一月后,他又给海上(当时叫华亭县)的员官下了一道圣旨,让们他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有没住房的海上人居住。 这两道旨意下发之后,南京和海上的地方官很快地执行了,明皇很⾼兴,认为试点成功,在当年年底,又给央中的员官下了一道旨意:“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食,无依者,给以屋舍。”(《明太祖实录》卷93)没饭吃的,家国给饭食;没⾐服穿的,家国给⾐服;没房子住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