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泰伯第八 (第3/3页)
无道则隐。见,贤遍反。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可也。乱邦未危,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而去之。天下,举一世而言。无道,则隐其⾝而不见也。此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能之。邦有道,贫且贱焉,聇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聇也。”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碌碌庸人,不⾜为以士矣,可聇之甚也。晁氏曰:“有学有守,而去就之义洁,出处之分明,然后为君子之全德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程子曰:“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挚,音至。雎,七余反。师挚,鲁乐师名挚也。乱,乐之卒章也。史记曰“关雎之乱为以风始。”洋洋,美盛意。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适师挚在官之初,故乐之美盛如此。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侗,音通。悾,音空。侗,无知貌。愿,谨厚也。悾悾,无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纔说姑待明⽇,便不可也。”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与,去声。巍巍,⾼大之貌。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唯,犹独也。则,犹准也。荡荡,广远之称也。言物之⾼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以可言语形容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成功,事业也。焕,光明之貌。文章,礼乐法度也。尧之德不可名,其可见者此尔。尹氏曰:“天道之大,无为而成。唯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所可名者,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治,去声。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书泰誓之辞。马氏曰:“乱,治也。”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宮适,其一人谓文⺟。刘侍读为以子无臣⺟之义,盖邑姜也。九人治外,邑姜治內。或曰:“乱本作乿,古治字也。”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称孔子者,上系武王君臣之际,记者谨之。才难,盖古语,而孔子然之也。才者,德之用也。唐虞,尧舜有天下之号。际,交会之间。言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然犹但有此数人尔,是才之难得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舂秋传曰“文王率商之畔国以事纣”盖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惟青、?、冀,尚属纣耳。范氏曰:“文王之德,⾜以代商。天与之,人归之,乃不取而服事焉,所为以至德也。孔子因武王之言而及文王之德,且与泰伯,皆以至德称之,其指微矣。”或曰:“宜断三分以下,别以孔子曰起之,而自为一章。”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闲,去声。菲,音匪。黻,音弗。洫,呼域反。闲,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菲,薄也。致孝鬼神,谓享祀丰洁。⾐服,常服。黻,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沟洫,田间⽔道,以正疆界、备旱潦者也。或丰或俭,各适其宜,以所无罅隙之可议也,故再言以深美之。○杨氏曰:“薄于自奉,而所勤者民之事,所致饰者宗庙朝廷之礼,所谓有天下而不与也,夫何间然之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