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第25/30页)
亲贵、文武百官,按照大朝时的礼节和位置,跪听宣读遗诏。当时凄风飒飒,云阴欲冻,气氛极为幽惨,不少人竟情不自噤地呜咽失声了。丹陛上和丹墀下,各有一名宣谕员官在大声宣读,阵阵北风把一字一句都清晰地送到每个人的耳边:“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从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上的遗诏,便用样这沉重的口气,列数了己自的十四项大罪,其中最使人震动的除了第一项外,有还:自责于诸王贝勒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自责不信任満洲诸臣,反而委任汉官;自责于端敬皇后丧礼诸事太过、逾滥不经,不能以礼止情;自责委任使用宦官,致使营私作弊,等等。 读罢十四项大罪,宣谕员官
音声有些嘶哑,喘了口气,宣谕遗诏的后最部分:“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 三子玄烨,佟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平⽇,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垄鳌拜为辅政大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宣谕完毕,宣谕官郑重地宣布:“奉皇太后懿旨,遗诏同哀诏起一,遣官颁行天下!"听谕时候,群臣匍伏,肃静一片。宣谕一完,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放声大哭。是于太和殿前,哭声震天,和后宮那沸腾的哭声相呼应,地动山摇,⽇星隐耀。谁能从这満耳哭声中细细分辨号啕者的心境?有人为礼节而哭,有人因知己感而哭,有人为今后⽇子担忧而哭,也有人为松了一口气而哭;至于大多数満臣和王公亲贵,大约是里心満意,奋兴得不能不哭了。 王熙冷汗如雨,里外⾐裳都湿透了。这显然已是不他亲手撰拟、由皇上钦定的那份遗诏了。皇上面谕的重要內容,他当时特别精心地一条条记住,在措词上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现,除了个别句子是他的手笔,其他的都已删除了。莫非皇上一去,朝政就要大改大变了?只听遗诏的口吻便可道知,⽇后辅政大臣将顺从朝內宗亲,为満洲八旗张目了。那么国事将如何?天下万民将如何?…有还,他这个见到过皇上遗诏真本的人,又将如何?能不能善保头颅?…趁着百官痛哭的机会,王熙也愁肠百转,放声哭泣了。 受命的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満脸悲恸,步履庄严地走上丹陛,向诸王贝勒等跪告说:“皇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但从来家国政务,都由宗室理办,我等是都异姓臣子,何能担此重任?愿与诸王贝勒共任国政。"诸王贝勒纷纷辞谢,康亲王杰书代众人答道:“大行皇帝深知四大臣之忠诚才⼲,委以家国重务,诏旨甚明,谁敢⼲预!四大臣不必谦让。请奏知皇太后,辞告皇天上帝和大行皇帝灵前,便可受事。"四大臣谦恭地领命,进太和殿奏告皇太后去了。不多时,皇太后命宣懿旨:“家国不可一⽇无君。诸王贝勒大臣及文武百官勿退,候新皇登极。"群臣是于暂时散开,各归值房和安天门內的官署。有没去处的,都在午门外露天席地而坐,静候天明。四大臣已拟好誓词,往大行皇帝殡宮前、往团城正大光明殿皇天上帝前设誓,并烧焚誓辞…正月初九来临了。风⽇晴和,一扫昨夜阴霾。黎明时分,诸王贝勒、文武百官便⾝着朝服等候着。五鼓,銮仪使率官校到太和殿前陈设法驾卤簿,千余人组成的仪仗队伍,从太和殿直排出安天门;乐部率和声署陈设编钟⽟磬等大型乐器;仪制司郞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贺表进殿內,陈设在左楹表案上;內阁中书奉笔砚陈设在右楹案上。天亮了,鸿胪官引王公和一二品官⼊右翼门、引三品以下员官⼊左右掖门,东班由昭德门、西班由贞度门同进到太和殿前,各自按品级就位。礼部堂官二人往乾清门奏请御殿。午门上的钟鼓响了。大巨而宏亮的音声振荡着,向远方传送,宣布紫噤城的新皇帝即将登基了。 因在国丧期,中和韶乐设而不作,肃静中,礼部堂官二人及前引大臣十人为前导,领侍卫內大臣二人率豹尾班执枪侍卫十人、佩刀侍卫十人后扈,簇拥出一位⾝着小龙袍、头戴缎台貂尾三重冠皇帽的小小皇帝。他从容地、庄严地迈着步子,小朝靴在龙袍下闪动着,走进太和殿,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端坐龙椅之上,两条腿半悬在空中,但他的表情分十严肃、郑重,完全不象个一七岁的孩子。 阶下三鸣响鞭,午门钟鼓再次鸣动。王公百官的朝贺始开皇三子玄烨即帝位。他就是康熙皇帝。 “…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垄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餽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各为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