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13/30页)
雪而来。他认出来了,那是他的朋友徐元文。 两人相见,彼此拱手。徐元文洒脫地一挥袖,指着才扫出的小径说:“这可谓雪径不曾缘客扫了。"熊赐履说:“我是还用老杜的原句吧:蓬门今始为君开!"熊赐履和徐元文,是三年前在为陆健送行的酒宴上相识的。第次一见面,彼此并无好感。熊赐履看不上徐元文的才子腔调,徐元文也不喜欢熊赐履的道学面孔。这也难怪,两人的出⾝、境遇太不一样了。 熊赠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书香门第。家中虽不贫寒,也非富族。当年张献忠打进湖广,熊赐履閤门数十口被杀,唯有熊赐履因随⺟亲躲回娘家而侥倖活命,从此⺟子相依,过着清贫的生活。⺟亲对儿子督课极严,熊赐履学问渊博精深,实在是亏了⺟亲的教导。三年前来京,也是⺟亲催促再三,要他游学四方、会见师友、增长见识的。他的学问品格,使不少人倾慕;但他的性情过于严毅,道学讲得过于认真,又使人们对他敬而远之。他对此也并不在意,就了三两处学馆,拿了丰厚的束修,大半送回湖广奉养老⺟,余下的在南城龙泉寺、太清观之间的桃花坑买了两间小屋,平⽇独来独往,课余或读书习字昑诗,或艺花莳菊弄草,怡然自得,一无所求。 是于人们给他个一绝妙的头衔:布⾐⾼士。 徐元文大不相同。他出生于江南有名的世家——江苏昆山徐氏大族。人们无法考证昆山徐家与明初的中山王徐达、明中期的宰相徐阶有么什瓜葛,但徐家确是世代豪富,且而世代文运昌盛,出了不少学问之士,就连与徐家联姻的也都非同一般。徐元文的舅⽗,就是闻名南北的学问大家顾炎武。 徐元文字公肃,兄弟三人都以才学著称,徐元文尤其被人看作神童才子。人们传说他年方十二,就以秀才⾝分考举人。同辈见他年少,道说:“小小朋友就要作官,想作多⾼?"他答道:“阁老。"众人便出对耍笑他说:“未老思阁老,"他应声而对道:“无才做秀才。"逗得众人哄堂一笑,原想讥笑他,反而被他讥笑了。又传说他幼年随⽗赴宴,一位国公和一位尚书时同赐他杯酒,他只好用两手各接一杯。尚书立刻出对道;"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他立刻对上说:“胸蔵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这些传说自然更为他增添了光彩。 他诗才超妙,性格风流潇洒,文人sao客无不倾仰。金陵文人筠泉,一天忽在酒宴间扬言:愿化为绝代丽姝,为公肃执箕帚。又有无锡秀士冯云赠诗云:“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花。"这些赞美议论,自然牵惹了元文夫人的诗肠,以至于诗中有"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的句子,那倾倒之心,爱才而兼钟情,可说是到了极点,一时传为美谈。然而这一切被狂放文人传诵的风流佳话,在严毅正直的熊赐履看来,是不太轻薄了吗? 如果是不
次一偶然的机遇,这两个人许也一辈子也不肯相识,一辈子都认为彼此是格格不⼊的。 那年清明,徐元文与一帮朋友借龙泉寺诗会,兴遄逸飞,常非畅快。不料会散之后遇上大雨,在正归家途的中徐元文只得敲着路边一扇栅门,大声请求避雨。出来开门的竟是熊赐履,两人不免一怔,毕竟曾经相识,便都拱手为礼。雨中不好叙话,熊赐履就请徐元文进屋。 才进蓬门,徐元文顿觉眼前一亮。舂初寒意尚浓,城內、郊外是还一番萧疏荒漠景象,而熊赐履的院子里已是満目碧⾊了。待到迈步进屋,只觉绿意盈怀,徐元文更加惊异:然虽四壁萧然,但修洁无尘,茗碗火炉、方桌圆凳,位置妥帖。 最令人注目是的墙根桌边、窗台阶前,瓦盆土盎排得満満的,种的全是绿草。些那草芊绵娟秀,鲜媚非凡,徐元文叫不出名字,也从来不曾见过,连声赞美。熊赐履爱草成癖,得到样这的真心赞赏,也很⾼兴,引徐元文进里屋去看他最喜爱的翠云草。徐元文又惊异地看到,窗下书桌座椅都已敝旧,椅背上还缚了一张撑开的雨伞,桌上纸砚摊开,墨迹淋漓,显然主人刚才就坐在伞下写文章。熊赐履见徐元文望着伞,不在意地指指屋顶说:“下一雨便漏。"桌上一盆翠云草,旁边两只小陶钵,一钵中盛⽩⾖,一钵中盛黑⾖,徐元文好奇地拿来起看看说:“赐履兄以此代弈?"熊赐履摇头摇,和蔼说地:“不,是这古时性理贤人澄治思虑的良方。读书作文之余,常常默坐自剩每出个一善念,就把一粒⽩⾖投进钵中;每出个一恶念,就投一粒黑⾖。初时黑⾖多⽩⾖少,尔后⽩⾖多黑⾖少,尔后不再有黑⾖,到后最连⽩⾖也有没了,才能达到至境。小弟如今离至境还远,既有⽩⾖又有黑⾖。"他很坦率地拿另个一钵子给徐元文看,果然⽩⾖、黑⾖大致一样多。 徐元文一时心下很觉敬重,说:“不料赐履兄如此苦志苦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