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中 (第2/2页)
的繁殖,此因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舂、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殖生崇拜之仪式”“《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决不能简单斥之为‘yin乱’”这种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以可说是很中肯綮的。 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是这上古时期昑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內容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联系,至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为何能牵系在起一或如何发生瓜葛,这与原始交感巫术有关,在此不作详论。但若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倒也有定一的同构同形关系,为因
热炽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以所,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后的甜藌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欢爱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咏唱在“桑中”、“上宮”里的魂销时刻以及相送淇⽔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乎似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后的放荡、得意心态,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近人或认为孟姜、孟弋、孟庸当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诗经》中运用复沓的家法。《诗经》中用复沓虽只更换个别词汇,但无论更换是的动词、名词,诗意上多有所递进或拓展,比较典型的如《周南·芣苢》的中“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却记叙了个一完整的劳动过程;若此诗中三姓实指一人,一者整首诗三章全为重复,不免过于臃肿拖沓,毫无意味;二者也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意不合。此因不取此说。 此篇在今天看来然虽格调不那么⾼,但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来的“用诗”体例,抛开其隐含的本意,作为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来看,也无不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