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将 (第1/2页)
我将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注释 ⑴我:周武王自称。将:捧。享:献祭品。 ⑵右:通“佑”保佑。 ⑶仪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法则。 ⑷靖:平定。 ⑸伊:语助词。嘏(jiǎ):大,伟大。 ⑹既:尽。右:助。朱熹《集传》则为以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飨(xiǎng):享用祭品。 ⑺于时:是于。 译文 我把祭品献上. 有牛又有羊, 保佑们我吧,上苍! 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 盼着早⽇平定四方。 伟大的文王, 请尽情地享用祭品。 我⽇⽇夜夜, 敬畏上天的威命, 保佑我大功告成。 鉴赏 《我将》是《大武》一成的歌诗。《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有只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旂,籥人奏《武》,王⼊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以可分开来表演,还以可
立独表演,是于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这一推测大约是正确的。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耝略的记录,以可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为以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戈,奋臂击刺,烈猛顿⾜。们他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始开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是于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后以,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