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 (第3/3页)
8236;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此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分十细致。第次一,后稷被扔在小巷里,果结是牛羊跑来用啂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果结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果结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音声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那么,对于后稷遭弃这一弃子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
刘向《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说的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
苏洵持难产说,
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噤说等。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Infant exposure),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了为说明个一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始开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的有弃子神话传说都有么这
个一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此诗第三章的中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鑛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
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中讲到的农作物有荏菽、⿇、麦子、瓜、秬、秠、麇、芑等。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也很细致,发芽、出苗、菗穗、结实,一一都有描述。而对除杂草和播良种的重视,尤其引人注意。这说明周民族经已
始开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写作“田(四格中各有一点)”田是田地,四点像田中密植的农作物,可见周民族的命名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农业,被帝尧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家国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周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那么对于稷具体究竟是哪一种⾕物的问题,唐宋人多为以稷即穄,是黍的一种,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则普遍认为就是⾼粱,这几乎已成定论。今人又有新说,认为它是禾的别名,也就是粟,去种⽪则称小米。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味的內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密度的使用率见其特⾊,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诗的后最两章,承第五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远赐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业绩,不断保佑他并将福泽延及到他的子子孙孙。诗中所述的祭祀场面很值得注意,它着重描写粮食祭品而有没提到酒(然虽也是用粮食制成),这大约也表明后稷所处的尧舜时代酒还有没发明吧。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则国中酒的发明在夏代,此诗的叙述当可作为个一重要的旁证。而烧香蒿和动物油脂这一细节,恐怕也是后稷所创祀典的特殊之处。“上帝居歆”云云,则反映出当时可能有人扮的神尸来享用祭品,可供研究上古礼制参考。全诗末尾的感叹之词,是称道后稷开创祭祀之仪得使天帝永远佑护周民族,正因后稷创业成功才使他有丰硕 的成果以可作为祭享的供品,一结赞颂的对象象仍落实在后稷⾝上,而他确也是当之无愧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