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击鼓 (第1/3页)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同嘡):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或者说在国內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是于"。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敲鼓音声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场战。 人留国內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本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望渴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強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后最
出发強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是这一首著名的爱情诗。该诗叙述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说的法:《⽑传》认为是指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姚际恒则认为是说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为救陈而被晋所伐一事(《踌经通论》)。不管是哪种背景,以可肯定是的:它反映了个一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清代学者方⽟润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诗经原始》),这个判断是对的。 是这首整齐的四言诗,而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出征经过分成五部分。 第一层四句写出征之前。交待南征的原因和背景。开头两句在结构上很有特⾊:诗人先写“击鼓其镗”、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待“击鼓”的原因—“踊跃用兵,为因
家国要有战事,以所才镗镗击鼓。这种诗歌表现技巧被来后的古典文论家们总结为“逆起得势”并对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呜。将军猎渭城”、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用的皆是这一技巧。接下去的两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则是把自已的遭遇与众人作一对比。更加突出己自的不幸二“土国”是指在国都內建筑房屋或城防工事;“城漕”是说在溥地筑城。潜。卫国的地名,在今河南滑县的东南。在国內服土役,筑城池是异常辛劳的。同为《琊风》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