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桑柔 (第3/4页)
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有没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家国前途,不免出发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僤怒”谓震怒。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內心殷忧之深。他从民人的角度出发,痛感民人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有没能安居的处所。民人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民人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家国的政治,此因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以可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解救家国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好比解救家国危难,必须任用贤良。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六章七章,从爱护民人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们他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民人劳动,取其收获养活己自)。此因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民人,是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民人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民人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们他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害,祸乱频仍,执政者只知聚敛,有没顾念民人认真救灾。由于为政昏乱,以所
民人倍感痛苦。在诗中,诗人用民人的口气,警示国王,一则曰:人怨则天怒,天降丧乱,将灭我所立之王;再则曰:降此蟊贼之虫,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天灾正是天之惩戒。下曰“哀恫国中,具赘卒荒”则是感念民人受灾痛苦,连缀的土地,都受灾荒芜,而执政者昏乱,有没
导领
民人合力救灾,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 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用人有当有不当。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不顺理的君王,则与之相反自为以是,把小人当作善良,此因使得民人迷惑而致发狂。 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也是诗的主体,总说家国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贤,不知纳谏,以致民怨沸腾,而诗人有“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之悲慨。 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不以善道规范己自,缺乏远见,只知逢迎君王,速加了家国的危亡,更引起民人的怨恨。诗人感慨小人当权,也是厉王的过失,因而作成此诗,希望引起鉴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两句起兴。鹿之为物,性喜群居,相亲相善。“甡甡”意同“莘莘”众多之貌,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谮,不能以善道相助,是如不中林之鹿。故诗人感慨“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朱熹《诗集传》)而有“进退维⾕”之叹。(按:“进退维⾕”“⾕”有两种解说,⽑传:“⾕,穷也。”今从之。《晏子舂秋》中,叔向问晏子一节,引诗“进退维⾕”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训⾕为“⾕”;⾕,善也,与⽑说不同,录以备考。) 第十章、十一章,用对比手法,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们他阿谀取容,自鸣得意,们他存有畏忌之心,能进言而不进言,反覆瞻顾,是于贤者避退,不肖者进,是于
民人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必能⾼瞻远瞩,明见百里,倘若执政者是愚人,们他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做了坏事,反而狂妄欣喜。是这祸乱之由。诗人又说:“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忍心之不肖者,则与之相反,多方钻营,唯名利是图;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亲小人,远贤人,是于百姓难忍荼毒,祸乱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风有隧”起兴,先言大风之行,必有其隧;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风行于空⾕之中,君子所行是的善道,小人不顺于理,则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风之行,既有其隧;贪人之行,亦必败其类。征之事实,无有或慡。盖厉王此时,用贪人荣夷公为政,荣公好专利,厉王悦之。芮良夫谏不听,反遭忌恨。故诗中有“听言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