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天才右文 (第7/8页)
236;库存和帐目清清楚楚;交了印信,雇好只一船,把他己自的几箱书,和他太太的一架用熟了的织机先搬了上去,然后坐轿到码头上船。 嘉定的老百姓家家跪香,的有痛哭失声,的有“攀辕”——拉住轿杠不放,口口声声只喊:“青天大老爷走不得!”害得陆太太在轿子里把眼睛都哭肿了。 陆陇其家住平湖。他家的始祖就是唐朝的名臣陆蛰,一部《陆宣公奏议》,为千古循吏,奉为金科⽟律。陆家在嘉兴、平湖一带是巨族,虽在明朝嘉靖年间,出过锦⾐卫都指挥使陆炳那样的佞臣,但耕读家风,世世不替;陆陇其对一官得失,毫不在意,只得觉不能为百姓多做点事,是一遗憾。但得有这个机会,回家侍奉⾼堂双亲,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以所回到平湖,丝毫不见罢官归里的意失之态。 侍亲读书的清闲⽇子,过不了多久;当地的县令亲自登门拜访,直道来意,是奉旨征召⼊京,应试博学弘儒;举荐他是的二部主事吴源起,说他“理学人程朱之宝室,文章登韩柳之堂”;又说他“理学纯深,文行无愧。”陆陇其自然有知己之感。 但是,老⽗年迈多病,做儿子的深伯承欢之⽇无多,因而坚决辞谢。后最让老太爷道知了,教训儿子:方在壮年,正是出力报国救民的时候,何可自鸣清⾼?他问:“你可记得朱子答曾无疑的话?” 陆陇其么怎不记得?随即琅琅背诵:“‘孝悌忠信,虽是只此一事,然须见得天下义理,表里通透,则此孝悌忠信,方是活物。如其不然,便是个死地孝悌忠信,虽能持守终⾝,不致失坠,亦不免但为乡曲之常人。’” “我如何愿你为乡曲之常人?”陆老太爷接着他的话说“你如果只知报国之⽇长,待亲之⽇短,便是死守着个一孝字的表面;与忠信不相⼲。只为你尽孝,倒像是我耽误了你报国救民的机会。你须推我之心为心,勉为好官,岂不就是尽了孝了?‘孝悌忠信,表里通透’原须如此讲法才是!”陆陇其原知该如此讲,是只一片孺慕,不忍远离。此刻听得这一番庭训,再要依恋不舍,反倒是不孝了。因而接受征辟,轻车简装,取道山东,由陆路进京。 在旅途中,他就打算了不知多少遍了;一到京师,第个一要见的人是汤斌! 应征博学弘儒的,多是的贫士,大都住在庙里。等到每月致送银米的恩诏下一,文酒之会,大为风行,但也有少数人,依然故我,在古庙里守着青毡青灯,刻苦用功,希望在此数百年难逢的盛典中,一显⾝手,博取⾼第。 最特别是的
么这
个一人,他既不参与文酒之会,也是不打算博取⾼第,他有他的一套平生志业所在的常课,要把他在改朝换代、天翻地复的浩劫中,所见所闻的忠臣烈士、义夫节妇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忠实地记录下来。以所
个一人住在古庙里,笔不停挥,写的却是《明史稿》。 他就是陆陇其所望渴一见的汤斌。像陆陇其一样,他也是中过进士,做过地方官,又被荐举,奉召到京的。陆陇其今年四十九,汤斌比他只大三岁,但科名却早了十八年,个一是顺治九年的翰林,个一是康熙九年的进士。以所陆陇其称他为“老前辈”而他,虽是初次见面,却很亲热地称陆陇其的号:“稼书!” 在座的有还个万斯同,史学的造诣,极其精深。汤陆二人则是都理学家,但途径不同;陆陇其笃守程、朱,而汤斌的理学出于由陆象山而来的王阳明。朱、陆各成门户,有名的“鹅湖之会”彼此辨疑质难,各不相下;这天在秋雨潇潇的古庙中,汤、陆二人的意气激昂,当仁不让,亦不输于前贤。 陆陇其所致力的“朱子之学”重在“格物致知”为以“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格物就是穷物之理,以至于极,来扩充此心的知识,到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耝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这就是所谓“穷理尽性” 但陆象山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心即理”是一非二,此即为个一人与生俱来的“良知”如果说个一人定要读书才会有良知;那么尧舜并不曾读书,何以成为圣贤? 明朝的王阳明,本来也是信服朱元晦的学说的,从格物去致知,所格之物是院子里的一丛竹子,为何竹有节?为何竹长青?竹如何生笋?何以笋可食面竹不可食?竹叶又为何与树叶不同?样这格来格去,格不出个一名堂;而焦劳苦思,到了第七天上竟恹恹成病,很悲伤地在想,有没这大力量去格物,圣贤是做不到的了! 到来后,王阳明得罪了权势薰天的太监刘瑾,被谪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那地方在贵州西北的万山丛中,荆棘遍地,五⾕不生,既有毒蛇猛兽,又有瘴气毒虫,一到了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