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章摊匀摊薄 (第2/2页)
地上着气,好一阵才返过劲,好在此时在仲夏,晚虽凉些,但并不冷。天也有些微亮了。 这时候就是再累再困,也不敢,⾝边的环境不清楚,并没有清理出来觉的地方,没有做营地的防卫示,没有做驱虫防蚊,在这大夏天的树林里,你能让蚊子给吃了,而且也开始起露⽔了。行包里叶南飞是比较门清的,几乎每次整理都是他和老爸一起⼲的。 先拽出帐布,这块布也有历史了,是当年⽇行包里必备的,是驻扎时候搭帐篷用的。 有仇⽇结的要注意了,因为行包里还真是有不少⽇的物品,当年东北组建四野,武器装备大量都是⽇的,因为⽇是向苏投降的,本来苏联方面答应过蒋介石不支持共的,但明面上给不了,你共可以来抢么,你抢走的,总不能说我违条约吧。 也就是说四野的大量武器装备其实都是东北⽇的。老爸又是侦查兵,很多东西肯定是可着他们选。 老爸役退后,是必须上缴的,但是有些物件也是可以带回来的。比如这块帐布就不错,是帆布做了防⽔设计。做的既薄又轻,四周还为搭建方便都做好了扣眼锁眼。此时拿出来直接当防垫用,坐在地下防保暖还卫生。 既然不敢,就清点一下物资。老准备的那包里就是⾐服和吃的。两套外⾐,一套内⾐,两条大头,那时候人均都没几套⾐服的,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物了,当然除了棉⾐。还有两双袜子,一双⻩胶鞋,那时候⻩胶鞋就很⾼档了。 再就是带的大煎饼,大煎饼这种食物除了东北和山东,其他省份应该陌生,其实是一种很方便又耐储存,又好吃的食物。 要讲原创呢,必须得说,那是山东原创,因为东北大部分都是山东移过来的,这种食物也就带过来了,不过呢,到了东北以后产生了变异。因为食材起了变化,在山东一般是小麦煎饼,而东北少有种小麦的,但是⽟米多,所以多是⽟米面的煎饼。 很多人肯定不知道这种食物的物理形状是啥样的,首先它是圆形,直径大约六十分,厚度呢,报纸见过吧,就差不多那么厚,这么个东西这么大,又这么薄,咋吃呢?别急,这个必须从生产过程说起。 做煎过不同于其他食物,一般汉人喜用锅,主要烹饪模式是蒸煮,其次是炸和炒,但是都离不开锅,而西方人主食主要是烤。烤箱对于他们很重要。 而煎过不是烤的,不是蒸的更不是煮的,也不像普通饼一样那么烙,做煎饼有专业用语,叫摊,摊煎饼,用的器具也很有特⾊,只能摊煎饼,别的⼲不了,俗称鏊子,是一种平锅,直径也差不多60分,有的略大,有的略小,看个人喜好。 非常平,连锅沿都没有。因为是专有工具,不一定每家都具备,所以一旦谁家摊一次,那都不算是小事件。必须有邻里亲戚来帮忙。 食材是苞米面,先把苞米碴子煮七八分,然后用⽔磨磨成⽔面子,鏊子搭建好以后,下面烧火加,工具有三样,油的特制抹布,一个木制拉耙,和一个刮耙(梯形的木板而已),鏊子上抹上油,⽔面子倒上(多少凭经验),拉耙先把⽔面子大拉开,有手把练的,那拉耙一转,正好逛一圈,这种也可以食用,名叫拉耙煎饼,但是不耐储存,所以还要用刮耙,细细的刮几遍,摊匀,摊薄,下面烘焙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